鄭州五中歷史知新社舉辦歷史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講座
河南省博物院志愿者馮英英老師主持講座
河南省博物院志愿者馬宇星老師主講
馬宇星老師講授“鼎文化”
學生認真聽講座,專心致志學知識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與老師互動
志愿者們與學生的熱烈互動
學生認真填寫志愿者服務評價表
熱心的志愿者老師們配合講座
河南省博物院志愿者老師和鄭州五中歷史知新社輔導老師耿瑞及學生教室合影
河南省博物院志愿者老師與鄭州五中老師耿瑞等在學校大門口合影
為豐富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歷史,2019年4月19日下午,鄭州五中歷史知新社再次誠邀河南博物院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的志愿者老師們?yōu)樵撔8咭缓统跻粴v史社團學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趣味橫生的中華鼎文化專題講座。由河南博物院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的志愿者馮英英老師主持講座。
河南博物院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自1999年成立以來,已歷時19載。19年來,他們深入學校、部隊及企事業(yè)機關單位進行中原歷史文化傳播和愛國主義教育,將河南博物院的精品文物、中原文化乃至華夏文明用豐富的形式加以體現(xiàn),傳輸?shù)缴鐣母鱾€角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本次講座以《鼎盛中華》為題,從中國古代鼎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感受了別樣的歷史盛宴。本次講座由河南博物院中原歷史文化宣講團的志愿者馮英英老師主持。馮老師以回顧上次講座老師提出的問題“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院之寶是什么?”為引子,引出學生所熟知的“杜嶺方鼎”,由此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鼎文化。之后,宣講團的志愿者馬宇星老師以其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開啟了本次文化盛宴。
首先,馬宇星老師展示了河南博物院的標志性建筑圖片,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地方?博物院里承載的是什么?告訴學生博物院的職責主要是承載、傳承古代文明。之后進入講座的第二部分——文明的載體。馬老師以成語接龍游戲的形式切入主題,引導學生逐一分析了“為什么要說鼎?”“中國歷史上鼎變化的原因?”“祭祀為什么要用鼎?”,使學生了解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鼎、鼎是權力的象征以及鼎的變化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私有制發(fā)展的結果等“鼎文化”。接著,馬老師以圖片形式展示了“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七鼎六簋”“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的王孫誥編鐘”“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以及商城遺址地圖等文物,由此得出“鄭州是一座比安陽殷墟還早的商代早期都城”的結論,使學生認識到鄭州文化乃至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之后,馬宇星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兩個詞語“模范”、“ 一模一樣”的讀音和含義,引出“青銅器鑄造之分范和鑄”“青銅器鑄造之失蠟法”的詳細介紹,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將本次講座的氣氛推向高潮。最后,本次講座在馬老師與學生的熱烈互動中宣告結束。講座中,該校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認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豐厚的知識儲備也獲得了宣講團老師的一致認可。
本次專家講座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古代鼎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學習到課本外的歷史知識,更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中華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感到驕傲。
圖/文: 鄭州5中 理根生 耿瑞